2021年2月27日,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聯(lián)合由美國法律與國際事務學會(FLIA)創(chuàng)辦的國際期刊The Foundation for 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view舉辦“后疫情時代的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辦。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院長余素青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法學院LarryBacker教授和FLIA創(chuàng)始人、主席朱紹明博士先后向與會嘉賓和學者致辭。來自中國、愛爾蘭、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巴西、保加利亞、韓國、美國、土耳其、印度和智利一共11個國家的39位專家學者、大學校長、法學院院長、國際組織官員等進行了線上交流。會議同時還吸引了150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聽眾參加了會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河南大學法學院、長安大學人文學院、汕頭大學法學院、上海對外經(jīng)貿大學貿易談判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法律系、南昌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和上海海關學院的學者以及《East Asia an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JournalofWTOand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Discourse》《Social Semiotics》等知名期刊的編審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期間,法律與國際事務學會(FLIA)主席朱紹明宣布了FLIA Inclusive Diplomat Program(包容性外交官計劃)的正式啟動,該計劃旨在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支持一萬名“包容性外交官”,以打破不同國家、文化、群體和行業(yè)之間的虛假對立與障礙,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包容性連接與發(fā)展。
會議成分三個專題,第一個專題為“新冠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由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王勇教授主持。這一單元的發(fā)言者們根據(jù)自己的研究與興趣,從多個角度展示了觀點紛呈的學術研究成果。
巴西Ambra大學Douglas de CASTRO教授的主題是新冠疫情帶來的機遇和風險,為第一個專題開篇。智利南方大學副教授、法國巴黎埃斯特大學特聘研究員Jean-Pierre Doussoulin基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新冠疫情重新呼喚起人類對地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上海海關學院黨校工作部張樹杰主任通過詳盡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圖文并茂地展示了新冠疫情帶來的變化以及中國海關的應對新舉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ishwarya SAXENA博士認為,新冠疫情影響了全球能源投資,希望通過亞洲和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xiàn)清潔能源的轉型。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張冉冉博士以《經(jīng)濟學人》有關新冠的新聞報道為語料,探討中國在應對全球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扮演的角色,為中國的對外傳播策略及效果提供新思路。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方芳副教授指出,全球數(shù)據(jù)自由流動對應對新冠疫情及全球公共衛(wèi)生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并探討了基于歐盟《通用數(shù)據(jù)保護條例》框架下形成全球數(shù)據(jù)自由流動模式的可能性。華東政法大學李玉博士分析了全球治理現(xiàn)狀,提出了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舉措。
第二個專題為“國際法與國際治理話語體系”,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沈偉教授主持。
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院長余素青教授以“中國刑事訴訟法的國際趨同:被告人權利的批評性話語分析”為本專題開篇。韓國Dongguk大學李庸中教授帶來的是有關美國新總統(tǒng)拜登對華貿易策略的深度分析。印度Nirma大學Jitendra Kumar教授討論了新冠疫情后國際法對脫碳的規(guī)制和變化。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程樂教授提出了新冠疫情帶來的網(wǎng)絡空間治理話題。汕頭大學法學院郭旭陽圍繞國際組織改革議程,從國際法角度就“國際組織司法豁免問題”分享了他的研究設計。河南大學法學院王云鵬副教授圍繞國際氣候合作提出了《巴黎協(xié)定》下,以全球碳市場機制推進氣候全球治理的三種可行性路徑。土耳其Ankara Yildirim Beyazit大學Hatice Kubra EcemisYilmaz助理教授分享了聯(lián)合國安理會在應對新冠疫情中的作用和建議。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陳詠梅教授與埃塞俄比亞Debre Markos大學Haile Andargie助理教授也就“中非法律合作的問題與前路”進行了主題發(fā)言。長安大學法學院賀桂華教授與碩士生高遠聯(lián)合分享了中國政府抗擊新冠疫情的法治經(jīng)驗。
第三個專題為“后疫情時代的青年復原力:教育與行動”,由FLIA副主席JohnHunter主持。
美國Albion College學院校長Mathew Johnson以“今天的國際高等教育”為主題進行分享。 愛爾蘭科克大學法學院院長Mark Poustie教授重返線上會場,帶來了“愛爾蘭法學教育在新冠疫情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巴基斯坦Gomal大學法學院學院長Aisha Rasool教授以所在大學的見聞和實踐分析了欠發(fā)達大學在線教育的缺陷和不足。美國國際開發(fā)署前高級官員AlonzoWind分享了對青年教育的個人想法。喬治城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RosaCelorio博士則分享了自己在新冠疫情期間思考國際法律教育的心得。浙江理工大學法律系副主任鄭旭江博士以在線《法律檢索》課程為視角,探討了后疫情時代法學在線課程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和完善,并建議各方充分重視法律檢索能力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全球青年和平建設者網(wǎng)絡(UNYP)官員MridulUpadhyay分享的是“青年、和平與安全”活動的宗旨和取得進展。華東政法大學客座教授AsenVelinov分享了自己與華政學生論文指導和線上線下教育交流的經(jīng)驗,提出有關新興經(jīng)濟體在線教育的看法。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劉細容博士討論圍繞“全球公民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教育”議題,建議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納入所有課程學習,培養(yǎng)具有全球公民責任感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未來人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劉金河分享了互聯(lián)網(wǎng)全球治理領域的青年參與經(jīng)驗和案例,以及如何在后疫情時代進一步提升這種參與。FLIA創(chuàng)始人朱紹明介紹了包容性外交官計劃(Inclusive Diplomat Program),并宣布該計劃正式啟動。與會人員就該計劃進行了深入討論,期望攜手發(fā)出新時期的全球治理之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